“比起两个人的孤独一个人更舒服”
更新时间:2024-06-05 10:00 发布者:admin
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以后的以后我牵着别人衣袖已经约定过一起过下个周末因为我完全信任你一字一句像圈套一路就向下坠一直爱你我会一直爱你凯时kb88娱乐平台一颗心消受两人的寂寞一直往大风吹的方向走过去一个人去吃饭,在很多人看来,是件很尴尬的事情,服务员可能不知道把你安排在那里,旁边人会用奇怪的眼神看你,在吃自助的时候盘子可能随时就被收走。仿佛吃饭天然就是个集体活动,要一群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一个人吃饭则被认为是孤独和乏味的。然而在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非常享受一个人吃饭,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一人食正在成为常态。
顺应这个需求,在日本很多餐厅纷纷推出单人坐席,而且正变得越来越火爆。半封闭的包厢,除了出入口,每个食客拥有独立空间,配有独立电源,WIFI ,餐具盒、各种调味品,一应俱全。有网友看到后,表示“社恐人士的福音”,“我能在那儿坐一整天”。而这不仅限于日本,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一人食”的餐厅也越来越多了,甚至连“单人火锅”都出现了。
而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吃饭上,单人健身房、 单人野营、单人KTV…..似乎所有集体活动都涌现出了“单人版”,“单人经济”开始成为市场的主体。而这背后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正在日益上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从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结婚率仅为7.2%,这个数字创下了近十年来新低,其中上海只有4.4%,浙江5.9%为倒数第二,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的结婚率也偏低。即便如此,还有网友调侃道:“2018年的结婚率可能是最高的一年,之后会越来越低。“
婚姻这种主流的家庭模式好像正在瓦解,人们好像不再热衷于与他人共同生活,他们更倾向于自己居住。外卖、单人公寓、迷你小家电。那些过去要结婚才能享受到的红利正在逐渐的被商业化,依托于各种服务一个人完全能够很好的生活。日本消费社会学家三浦展更是断定:“一个人住的独居者,正成为商业社会主流消费者。”
在传统的社会定义中,家庭是最小的单位。无论是几十口人的大家庭,还是三口之家的小家庭,都意味着人们是要花费生命中的大量时间与他人共处的。单身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人们利用这段时间去寻找配偶组建家庭,但是现在单身正在变为一种生活方式,他的家庭中只有一个人。
这预示着家庭这个词的定义或许将被改写,正如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所言:“独居生活的兴起本身也已成为一种具有革新力量的社会现象:它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以及人类最亲密的关系的理解;它影响着城市的建造和经济的变革;它甚至改变了人们成长与成年的方式,也同样改变了人类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
也就是说,在未来家庭的定义是多元化的,如果你就享受一个人的独处时光,那么你可以只建好属于你一个人的家庭。
曾几何时,个人主义是个绝对的贬义词。在传统的宗族社会中,依托于通过血缘和宗亲构建起社会连接,单身则意味着这个人被排斥在主流价值体系之外。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是极其强调个人在社会伦理中的责任和归属,个体价值是与其社会期待高度绑定的。
即便现代社会,已经在法律上实现了婚姻自由。但在社会舆论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依旧是绝对的主流,如果一个人是单身,则会被看做是性格上有缺陷,像是孤僻、怪、不好相处等。与之相反,成家则意味着踏实、成熟、富有责任感,所以现在很多长辈还是会说:“没结婚的人还是小孩”。甚至在欧美国家的总统大选中,候选人常常会有意秀出其家庭和睦的一面,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可以被信任的。
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单身”都是被污名化的,直到今日,人们还是会用“剩男”、“剩女”来形容那些未婚的人。但是不得不说,“个人主义”的兴起和女性地位的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在这一百年间,女性获取了求学和工作的权利,且随着避孕技术的发展,女性得以掌握生育的自主权,这大大的降低了他们对于婚姻的依附性。
不过,这绝非是仅仅是个性别问题,虽然在当下的自媒体中,女性越来越不愿意结婚的言论非常多。但实际,男性对婚姻的意愿也没有那么高,尽管他们声称自己非常传统,但不要忽视了宅男眼中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躺在床上玩电脑,吃饭靠外卖,而这种生活方式显然是极度个人化的。
因而,这足以说明个人主义不再是一种理念,而是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千禧一代,他们就是生长于这种环境中,而且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开发,社会个体化的趋势也许会更为明显。
最近有一部名为《明天之前》的纪录片,其中有一集是围绕着“机器人伴侣”的话题展开,现在就已经有工厂专门生产机器人伴侣,他们会微笑和眨眼,与手机App联网之后,性格可以被重塑和改变,包括“望的高、中、低”。而有部分人表示,会愿意选择让机器人作为自己的伴侣,因为他们能够很好的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其实,任何科技的进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延伸的需求,人们没有必要再为了外在的需求勉强的和他人一起生活。而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当单身的人口是10%的时候,单身群体可能会被非议;而当单身人口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是新主流了。
毫无疑问,个人主义已经成为全球的趋势,在世界各国结婚率都在降低,离婚率也都在升高。或许在大众的印象中,西方的个人主义倾向会更严重,因为他们的社会福利好、家庭观念淡薄、也不会有“催婚”的社会舆论。但是实际,日本才是名副其实的“超单身社会”。
那是因为在欧美国家,结婚的人虽然在减少,同居恋爱却还是很普遍的,人们只是厌倦于婚姻的束缚,但并不排斥于他人的连接。而在日本,人们不仅不愿意结婚,甚至对恋爱相当排斥。在2015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实施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在18~34岁的未婚受访者中,约有70%的男性和60%的女性没有异往对象。且从2000年下半年起,“无性经验”的未婚者的比例也在增加。就算是在已婚夫妇之间,的频率也相当低。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有55.2%的已婚人士表示自己和伴侣就是无性夫妇。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无性症候群”,且在中国也在蔓延。有很多“高学历、高收入”的群体对亲密关系和家庭没有兴趣,且对他人进入自己的生活十分抗拒,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以及兴趣爱好上。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也许有些矛盾但实际并不难理解。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东亚,相当注重家庭和子女,宣扬父慈子孝、维护婚姻稳定。但这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着控制欲,因为稳定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个人感受如何则是完全被忽视的。在孩童时期,家长会要求子女听话;等到结婚后,人们会认为婚姻就是一种责任,即便无爱了也要坚持。
可以说,当下的年轻一代大多是生长于这样的环境中的,因而在他们的认知中,关系就是控制、约束和压抑。“过年躲亲戚”、“父母皆祸害”、“丧偶式育儿”这些流行词的背后无不透露出年轻人对于亲子和亲密关系的恐惧。
于是,当他们有了选择之后,他们会有意识选择独处,这避免了一切麻烦的根源。这未尝不是一种触底反弹和无奈之举,也许在欧美国家,关系和个人是可以多选的,人们可以顺应自我感受,没有那么多社会舆论的要求。但在东亚这就是一道单选题,关系的背后承载的是沉重的负担,就像你要是选择结婚,就必须做到那些准则,否则就是不负责任。因而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人索性选择放弃关系,投入彻底的自我。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村上春树的书会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因为书中主人公的生活方式正是他们所向往的,有自己的爱好、从事自由职业、单身、喜欢独处、如不必要,不想和任何人发生一丝联系。
很多专家会从社会层面去分析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从而对这种现象感到担忧。不过,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未尝不是年轻人的一种反抗,他们不再想做顺服的社会原子,而是开始注重起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切身感受。
从这个角度看,不是年轻人没有责任感和自私,而是传统社会对于个体的束缚太过于高压。“个人意识”的兴起也许是一个契机,可以让整个社会重新去定义家庭、婚姻等传统关系。就像鲁迅所言:“从来如此,便对吗?”
在当下这个时代,其实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人们依旧在被催婚,大多数人依旧把成家立业当成人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已经开始蔓延。而大多数人正是处于这个夹缝之间,为此而焦虑和担忧。但至少人们可以确信的是这并非少部分人的矫情,而是人的正常需求,只不过现在这种需求才被社会所正视。也许在一百年前人们在争取自由恋爱的权利,只是在现在变成单身的权利。